星期五, 10月 27, 2006
香水
初見香水作者的名字徐四金,還以為不知是哪位華人呢。後來才知道作者是位名為Patrick Suskind的德國人。不知是否最近流行將小說搬上大螢幕,香水同樣不免其俗。事實上,香水已經在德國上映了,而年底也將在台灣上檔。看完這部小說,第一個感覺就是歐洲人寫小說真的還是比較文雅,重視修辭及對文字的潤飾且中規中矩的。尤其,德國人也算是嚴謹龜毛的,此從香水中似乎可嗅到一點這種感覺。看多了小說,真的有這種感覺喔,美國人寫小說真的較直接,或許是比較注意節奏或是情節吧。相形之下,歐洲的小說家,感覺上就很注意景色環境的形容與描述,會採用相當多的辭彙於句子中,讓人有一種豐富絢麗之感,但是有時候不免讓人有種拖拖拉拉的不暢快。從香水看徐四金,覺得此人的文學修養應該是不錯的。雖然,我未曾收集或是了解徐四金的背景,而僅為我從閱讀香水中所得到的感受。徐四金亦是以香水而廣為國際所知。但是,我個人對香水的愛好並非特別強烈。原因我自己推敲了一下,香水是完成於1985年,對於一部20年前的小說(比任何我們所熟悉的犯罪變態類型小說都還要早),香水所描寫的故事及想法,無疑問的在當時應該是奇特的。但是,無奈以現在的眼光看來,要給讀者震憾之感,似乎就有點力有未逮了。不過,對於徐四金描寫葛奴乙那種轉折於他真實與狂放內心的虛幻,真的還是挺厲害的。而且,對於葛奴乙的行徑,其實是讓人覺得他會有這樣的行為也是必然且唯一的出路。我不免好奇的是,既然香水早完成於20年前,何以要等到最近才開拍成電影。當然,普遍的說法是無法取得徐四金的授權。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而且我覺得電影應該是不會太好看,因為小說中有著大量對於味道的描述。文字足以形容味道,但是我不禁懷疑要如何由畫面來表現這樣許許多多的味道呢。可以預見的,屆時片商應該是對小說中那幕百人雜交派對作為宣傳的主軸吧,但是恐怕香水免不了要與情色電影難以劃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