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31, 2006
頂尖對決 The Prestige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pen40482571如果在遊戲的規則中,允許有著所向無敵的王牌,我想是相當討厭且不公平的。因為只要搬出王牌,所有的玩家不管實力或運氣如何都無所謂了,因為你有無敵的王牌可以不管一切。當然以上跟劇情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嚴格的說,也正是頂尖對決的敗筆。讓一部製作、拍攝、演員都堪稱有一定水準的電影無法有個完美的結果。我還是認為,雖然頂尖對決的各部份都很傑出,但是合起來卻不能算是一部好的電影。當然,有些人不見得認同我的看法,因為要端看你對電影的定義與期望是什麼。頂尖對決也是改編自小說,可以預見當初的作者耗費心思,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懸疑而神秘的故事。但是也因為過度想要玩弄這樣的氣氛,終究故事難以自圓其說而落得怪力亂神的下場,可惜!
海防最前線 The Guardian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gen50406816很中規中矩的好萊鄔式電影。通常這種片至少會設定兩個角度切入以架構整部片,然後再佐以特定的背景。本片中,故事的背景就是海岸巡防隊中的救生員了,而切入的角度一為敘述海岸巡防隊救生員的工作及其訓練養成;另一條,不外乎就是主角們工作外對親情或愛情所面臨的困境。此外,主角間,像是凱文科斯納與艾希頓庫奇中一般也會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舉例來說,像是湯姆克魯斯的捍衛戰士以及勞勃狄尼洛與小古巴古汀的怒海潛將就跟本片的架構相似。隨隨便便挑都是一缸子這樣的電影,典型的商業電影情節。如要問,為何這麼多這種類型的電影,答案也很簡單。因為觀眾吃這套,票房証明如果不是製作水準爛到極點,妥善的宣傳加上一些有名的卡司,通常具有一定的票房收入。可以算是製片公司眼中穩定的票房市場,換言之,就是比較不會凸鎚。所以如果要找部看了不會失望,不會覺得太難看又帶點感人灑狗血的電影。我想,海防最前線應該可以滿足一般人的需求。不過,在我看來這部片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阿拉斯加的自然景觀。
星期五, 10月 27, 2006
香水
初見香水作者的名字徐四金,還以為不知是哪位華人呢。後來才知道作者是位名為Patrick Suskind的德國人。不知是否最近流行將小說搬上大螢幕,香水同樣不免其俗。事實上,香水已經在德國上映了,而年底也將在台灣上檔。看完這部小說,第一個感覺就是歐洲人寫小說真的還是比較文雅,重視修辭及對文字的潤飾且中規中矩的。尤其,德國人也算是嚴謹龜毛的,此從香水中似乎可嗅到一點這種感覺。看多了小說,真的有這種感覺喔,美國人寫小說真的較直接,或許是比較注意節奏或是情節吧。相形之下,歐洲的小說家,感覺上就很注意景色環境的形容與描述,會採用相當多的辭彙於句子中,讓人有一種豐富絢麗之感,但是有時候不免讓人有種拖拖拉拉的不暢快。從香水看徐四金,覺得此人的文學修養應該是不錯的。雖然,我未曾收集或是了解徐四金的背景,而僅為我從閱讀香水中所得到的感受。徐四金亦是以香水而廣為國際所知。但是,我個人對香水的愛好並非特別強烈。原因我自己推敲了一下,香水是完成於1985年,對於一部20年前的小說(比任何我們所熟悉的犯罪變態類型小說都還要早),香水所描寫的故事及想法,無疑問的在當時應該是奇特的。但是,無奈以現在的眼光看來,要給讀者震憾之感,似乎就有點力有未逮了。不過,對於徐四金描寫葛奴乙那種轉折於他真實與狂放內心的虛幻,真的還是挺厲害的。而且,對於葛奴乙的行徑,其實是讓人覺得他會有這樣的行為也是必然且唯一的出路。我不免好奇的是,既然香水早完成於20年前,何以要等到最近才開拍成電影。當然,普遍的說法是無法取得徐四金的授權。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而且我覺得電影應該是不會太好看,因為小說中有著大量對於味道的描述。文字足以形容味道,但是我不禁懷疑要如何由畫面來表現這樣許許多多的味道呢。可以預見的,屆時片商應該是對小說中那幕百人雜交派對作為宣傳的主軸吧,但是恐怕香水免不了要與情色電影難以劃分了。
星期四, 10月 26, 2006
僅此一張
當兵的日子,真的是相當枯燥乏味,我從入伍的第一天就開始想著退伍的那天....。坐在開往中心的火車裡,以現在來看,根本不像要去當兵,根本就是一群以為要去郊遊的孩子,只不過將要面對的是未來幾百天數饅頭的日子罷了。照片裡的悍馬車就是我吃飯的傢伙,依稀記得這是我們準備前往澎湖支援演習前,在高雄左營的集合訓練。由於我們連隊是來支援的,不屬於左營營區的陸戰隊管轄。因此,我們就像孤魂野鬼一樣做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搞搞神秘,這樣他們就不會來管我們了。也正因為我們是支援的,我們晚上就睡在車上,雖然很不舒服,但是少了宿舍就寢時熄燈、躺平那套,在車上躺著看星星真是別有一番輕鬆愜意。如果事前有先準備好飲料、零食,邊看星星邊嗑零食邊跟同僚閒扯淡,真是太完美了,有的人把車子搞的還有收音機咧...當時的暫刻真是現在的永久。當兵前總是會聽說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可以把當兵搞的輕鬆愜意。所以,我在入伍前也就先考了駕照。聽說有牌,說不定有機會替長官開黑頭車。那就屬於頂級的軍旅生涯,當然這是對我們這種小兵來說。果不其然,入伍後我真的成為駕駛,但是是開悍馬車上山下海的去演習。且命運多桀,除了在通校受訓外,還被送去考軍牌好開車。光是受訓就花了我很多時間,等回到部隊服役時我也僅剩下約一年就退伍了。但是爽事真的是存在的,我的學長突然有一天就因為陸總部的長官缺一個黑頭車駕駛,而從此褪下草綠服換上帥氣的軍便服,腳踩啵亮的亮皮黑色皮鞋,搖身一變從軍卡司機變成黑頭車司機了....看的我們好生羨慕,期待著猶如灰姑娘的情節何時會降臨在我們身上。不過,雖然沒有黑頭車開,但是開悍馬車去市場買菜也是很屌的喔~
星期二, 10月 24, 2006
放逐
正點指數:****怎麼說呢..這部電影有著強烈的視覺風格,無論是取鏡走位都別出心裁。尤其是電影開始前的15分鐘,慢動作的運用加上簡單配樂,雖然影像是這樣的平靜,但是反而有種詭異的張力。當鏡頭特寫定格在吳鎮宇單手彈煙灰時的那幕,真....真是屌、酷、帥。當然不是整部片都是像前15分鐘這樣的有創意。不過整體來說相當的精采,幾個主要的演員也都一時之選囉。由於,這部片是傾向較為誇張的表演方式,因此角色的性格也得以讓人感到更加的突出。除了強烈的視覺風格外,本片的主旨還是在說兄弟情義及黑幫不歸路。總之,這是部具有娛樂價值及平均水準之上電影,值得一看,不過好像只有粵語版的喔。
星期日, 10月 22, 2006
無題
今天中時的一則新聞。我很好奇是怎樣的愛,或者是說怎樣的黛博拉過去與克里夫相處的經驗可如此支持著她。通常,過去的經驗往往是決定人們是否願意再次接觸同一件人、事、物的主要關鍵,或者是非理性思考後所形成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如果,第一次或初期接觸某事物時所形成的經驗是美好的,人們往往願意或想再次嘗試以重現腦中當時留下的美好感受,即便後來的經驗不見得都是好的。這點在食物的選擇上可以很容易感受得到。然而,如果對某事物第一次的經驗就欠佳了,往後需要多次正向的感受才得以補償或是扭轉既有的印象。這也是,業者對消費者的第一次消費經驗應該重視的原因,否則日後所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沉重。=======================================================他患了嚴重失憶症,唯一沒有忘記的,是他深愛的妻子。克里夫‧威寧目光茫然,但他妻子黛博拉一進房間,他立刻喜氣洋洋,一躍而起,把黛博拉抱入懷裡,轉一個圈,黛博拉的金紅色鬈髮迎風揚起。克里夫每次見到妻子,都會說同一番話:「你美極了,我愛你。她不是很可愛嗎?」他親吻黛博拉雙手,使她忍不住笑起來。
幾分鐘後,黛博拉走開,克里夫藍色的眼睛就會失去光彩。他愁眉苦臉說:「有人說我太太在這裡,但我沒見過她。我整整二十年沒見過人了。什麼都沒有見過,什麼都沒有聽過。日日夜夜都是一樣,像個活死人。我真希望能夠活著。」
黛博拉二十一歲認識克里夫。當時克里夫四十歲,是合唱團指揮,工作熱情,富有魅力;黛博拉是合唱團女高音,對克里夫的典型塞爾特人樣貌大為傾倒。克里夫是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指揮,也是倫敦拉瑟士合唱團團長,專研文藝復興時代音樂,造詣之深,世罕其匹,和他合作過的作曲家,包括鼎鼎大名的約翰‧塔弗納、麥可‧奈曼,以及披頭四的鼓手林戈‧斯塔爾。英國查爾斯(查理斯)王子迎娶黛安娜(戴安娜)時,克里夫和英國廣播公司合力製作文藝復興婚禮音樂節目,祝賀一對新人。這個節目以真皮精裝送到白金漢宮,獻給黛安娜。
克里夫第一次和黛博拉約會,曾經告訴她:「最重要的事情,語言往往無法表達,所以才有音樂。」黛博拉當時不知道,這句話日後將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一九八五年三月,即他們在皇家表演廳舉行婚禮後十八個月,克里夫患上嚴重失憶症。一般唇邊疹的單純疹病毒鑽到他腦部,摧毀了整個記憶中樞,包括腦袋的海馬部分以及控制情緒、行為的部分。這疾病稱為單純疹病毒腦炎,美國每年大約有兩千人受感染,如果不及早治療,病人百分之七十會死亡。大難不死者,有半數以上神經受損,只是損害程度很少像克里夫那麼嚴重。
黛博拉說:「克里夫每個清醒時刻,都像是剛剛從夢中醒來。」根據測試,他的記憶只能維持七秒鐘。對他來說任何新資訊,都像雪花落在皮膚上一樣,迅速融化得無影無蹤。」黛博拉現在任職於英國國家衛生署通訊部門。
克里夫患病前,經常每週工作七天,天天工作到半夜。一九八五年春天,他病發了。黛博拉說:「一個星期天晚上,他回到家裡,不斷喊頭痛。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克里夫牙關打戰,頭痛得很,說「好像被鐵鎚猛擊」。黛博拉叫他躺休息,有需要就打電話到她辦公室。但克里夫說:「我忘了你的電話號碼。」他平常是天天都打電話到黛博拉辦公室的。黛博拉把電話號碼寫下來,見他在旁邊註明:「黛博拉‧威寧。」好像跟她並不相熟。
黛博拉覺得不對勁,打電話叫醫生。醫生說是流行性感冒,開了止痛藥緩解頭痛。兩天後,克里夫跟黛博拉說,記不起她的名字。黛博拉再次找醫生。醫生說,克里 夫意識模糊,是因為流感病毒變異,呈腦膜炎症狀。那天晚上,黛博拉回到家裡,發現克里夫失蹤了。她問鄰居,得不到答案,於是打電話給醫生並報警。警察說: 「他只是失蹤了幾小時,如果明天早上還未回家,再打電話來吧。」幾小時慢慢過去,黛博拉憂心忡忡。警察終於打電話來了。他們說克里夫在附近一所警察局,身 體沒有損傷,但神智有點問題:他記不起自己的住址。黛博拉連忙趕去帶他回家。克里夫到了家門都不認得,繼續往前走。
克里夫的體溫升到攝氏四十度。黛博拉叫救護車送他去醫院。他在醫院裡,時而清醒,時而昏迷。醫生要給他做X射線軸向分層掃描以及脊髓穿 刺。黛博拉徬徨不已,連聲說:「老公,千萬不要棄我而去啊,我愛你。」經過漫長的十一個鐘頭,醫生告訴黛博拉說,克里夫患了單純疹病毒腦炎。「死亡的危 險是百分之八十。」 黛博拉目瞪口呆說:「但他從來沒有患疹啊。」醫生解釋說:「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這種病毒,只是潛伏不發。病毒入侵腦部的病例更是非常罕見。」
幾天之前,克里夫和黛博拉還在談生小孩子。克里夫和前妻生育的三個子女都已成年,但他還想和黛博拉生兩個。黛博拉說:「我當時希望盡快懷孕,因為克里夫年紀不小了。現在,他們忽然告訴我克里夫已到了死亡邊緣。」
隨後兩天,黛博拉盡可能守在克里夫床前。第三天,克里夫病情更見嚴重,黛博拉心如刀割,迷惘中聽到醫生說克里夫可能變成植物人。
當時抗疹病毒藥物熱威樂素(acyclovir)剛問世,醫生用來治療克里夫,但病毒已引起腦部腫脹,而顱骨堅硬,把腦髓硬壓回去,壓毀了腦髓。其後幾 個星期,克里夫病情穩定下來,頭痛退了,體溫也恢復正常。但掃描顯示,他的腦部已破壞無遺。劍橋大學著名的記憶和認知力學者芭芭拉‧威爾森教授指出:「病 毒毀了克里夫不凡的腦袋。」
黛博拉說:「克里夫不但忘了過去,也無法記憶新的東西。」他說話變得支離破碎,見到什麼東西都稱為「雞」。醫生拿領帶、鋼筆等問他是什麼,他一律用往日權威的語調回答:「雞。」他開始把話倒轉來說。黛博拉的名字,他忽然記起來了,卻叫她「拉博黛」。
由於掌管行為、個性的額葉受損,克里夫常有奇怪舉動。他會用電動剃刀把臉上所有的毛髮刮得乾乾淨淨,連眉毛都不留,然後還繼續用剃刀刮臉,不能自已。醫生說這叫做重複症。他一度極為孩子氣,會從衣櫃裡跳出來嚇人;有時開車送他回家看看,他會不知危險從行駛著的汽車裡跳出去。 住院三個月之後,克里夫開始變得狂暴。他會抓著護士,把她們的頭往牆上撞去;會擲椅子,甚至會把黛博拉打倒地上。黛博拉說:「不知為什麼,我沒有感到害怕。他依然是我崇敬的人。我知道腦部創傷令他失控。」
克里夫的暴力行為,令其他親友退避三舍。黛博拉晚上空房獨守,往往忍不住撲倒床上號哭,思念當年和她把臂同遊的伴侶。
但克里夫雖然行為丕變,隱約仍然知道黛博拉是他妻子。醫生說,這是因為情緒記憶儲存在病毒傷害較輕的部位。黛博拉無限憐惜地說:「都病成這樣了,他還是會望著我的眼睛,說他愛我。」
由於情緒記憶未完全喪失,克里夫也察覺自己失去了些東西。黛博拉說,看見克里夫努力思考發生了什麼事,但又無法理解,不禁心酸。他有時會啜泣。「要知道自己是誰,又怎樣都想不起,那是多麼痛苦的事。」
有一天,黛博拉把克里夫帶到醫院小禮拜堂,叫他坐在風琴前。克里夫對著樂譜就彈起來。黛博拉說:「那好像有人送他一份大禮。」克里夫再也不能認字,但顯然還能讀樂譜。
紐約一位腦神經專家奧利佛‧薩克斯解釋說:「音樂屬於克里夫的程序式記憶,就像走路或騎腳踏車。」黛博拉說:「他彈琴的時候,似乎和常人無異,但一停下來,就會一臉茫然。」
小禮拜堂成為他們夫婦的小樂園,尤其是在克里夫住院的第二年。克里夫當時已轉到精神病房。黛博拉知道,丈夫終身都需要二十四小時看護,再也不可能回家了,只是醫院不應是他久居之地。他應住在腦部創傷者之家。當時英國還沒有這樣的機構。
一九八六年,黛博拉辭去工作,成立失憶症協會,呼籲當局開辦專門機構照顧失憶病人。她為此奔走,但經濟上終於支持不住,不得不賣掉公寓套房,並在一個藝術 中心兼職以應付開支。有一天,她正要走出門,突然倒在地上,動都不願動,心裡只感到絕望,雙眼沒有一點淚水。她已是欲哭無淚。
有時,黛博拉一個人在家裡,會手打牆壁洩憤。她還會暴飲暴食,體重多次增加了十公斤,然後又節食減去十公斤。她說:「丈夫患病後,我感到永遠填不滿的空虛。」此外還有終身不會生兒育女的殘酷現實。「我不想沒有小孩,但我只要和克里夫生孩子。」
極度憂鬱之餘,黛博拉竟然想到帶克里夫到海邊,和他一起走進海裏,隨波而去。最後,她打防止自殺熱線電話:「我不是要自殺,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朋友、醫生無不勸告黛博拉說,守在丈夫身邊是不行的。她應該設法過新生活。她已經三十六歲了。
八年的日子並不易過。每天早上,克里夫醒來都會說:「我什麼都沒有聽到,沒有看到,沒有碰到,沒有聞到。我是個活死人。我病了多久?」黛博拉會耐心回答,而克里夫又會再問,就這樣反反覆覆,永無終止。到了一九九三年春天,黛博拉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她說:「我初認識克里夫的時候,覺得他正是我要的那種男人,非常非常愛他。但我無法這樣年復一年,天天重複同樣的對話。」
黛博拉決定到美國去。「我以為,只要離開英國,就可以把一切痛苦拋諸腦後。」一九九四年,黛博拉遷居曼哈頓,靠積蓄生活。她去上課,有時寫寫詩,還認識了男朋友。她說:「我交過兩個男朋友,但都只是短暫的情緣。我曾經滄海,心裡只有克里夫。」
她每個星期都打幾次電話回英國給克里夫,告訴他紐約的一切。克里夫已經搬到東蘇塞克斯一所腦創傷者醫護中心,生活得不錯。他服的藥已經調整,暴力行為也消失了。醫護中心職員告訴黛博拉說,克里夫不知道妻子已經遠去。
克里夫在越洋電話裡 仍然認得妻子的聲音,而且總會立刻說:「我愛你。」黛博拉向他訴說自己的新生活,他的回應還是反反覆覆一段話,但這段話比以前更長,而且很多是編出來的。 這在精神醫學上有個專門名詞,叫做「虛構症」(confabulation),即以幻想取代事實而不自知。克里夫會問:「維多利亞女王不是個很棒的女王 嗎?你知道浴缸是她發明的嗎?」
黛博拉發覺自己思念丈夫無時或已,在美國呆了三年,終於決定返回英國。她說:「也許,我愛的是克里夫的靈魂。這和智慧、能力無關,甚至更為重要,等於人的自我。」
跟克里夫在一起很有趣。他常開懷大笑,使其他人也跟著笑,不管他的話多麼幼稚,例如問你是不是英國首相或女王。黛博拉說:「他重視每一個人,因為對他來說,眼前人就是他見到的第一個人。」他很留心聽人說話,回答往往中規中矩,但最後又會反反覆覆說自己那套話。
克里夫住的醫護中心共有十個病人,他一生大概都會住在那裡。黛博拉有全職工作,平日只能和克里夫通電話。週末歡聚,成為兩人生活中的幸福泉源。
二○○二年復活節那天,他們在教堂裡重複結婚誓言。黛博拉告訴記者:「我和丈夫不能有夫妻間的肉體接觸,關係不無缺憾。但我們深愛對方。他對我來說,始終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他無條件的愛我,衷心支持我,對我一心一意。和我一起,就絕對不會想到他人。有多少女人的丈夫會這樣?」
最近一個週末,黛博拉去看克里夫。他房間裡掛滿了失憶前的照片:指揮交響樂團的照片、結婚時的照片等。懸掛這些照片,旨在幫助他認識自己。窗前的白色沙發,是他們當年收到的結婚禮物;角落的衣櫃,則是從家裡搬來的。
房間裡還有鋼琴和小風琴。克里夫坐下來彈鋼琴,聲韻悠揚,一般人會覺得完美無瑕。黛博拉說:「他的拍子有時出錯,以前是絕對不會這樣的。」她坐在鋼琴椅 上,一隻手環腰抱著丈夫,另一隻手拿起樂譜,放在丈夫面前,看著他的手指在琴鍵上飛舞,不禁跟著哼起舒伯特的歌曲,臉上盡是愛慕之情。
幾分鐘後,黛博拉走開,克里夫藍色的眼睛就會失去光彩。他愁眉苦臉說:「有人說我太太在這裡,但我沒見過她。我整整二十年沒見過人了。什麼都沒有見過,什麼都沒有聽過。日日夜夜都是一樣,像個活死人。我真希望能夠活著。」
黛博拉二十一歲認識克里夫。當時克里夫四十歲,是合唱團指揮,工作熱情,富有魅力;黛博拉是合唱團女高音,對克里夫的典型塞爾特人樣貌大為傾倒。克里夫是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指揮,也是倫敦拉瑟士合唱團團長,專研文藝復興時代音樂,造詣之深,世罕其匹,和他合作過的作曲家,包括鼎鼎大名的約翰‧塔弗納、麥可‧奈曼,以及披頭四的鼓手林戈‧斯塔爾。英國查爾斯(查理斯)王子迎娶黛安娜(戴安娜)時,克里夫和英國廣播公司合力製作文藝復興婚禮音樂節目,祝賀一對新人。這個節目以真皮精裝送到白金漢宮,獻給黛安娜。
克里夫第一次和黛博拉約會,曾經告訴她:「最重要的事情,語言往往無法表達,所以才有音樂。」黛博拉當時不知道,這句話日後將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一九八五年三月,即他們在皇家表演廳舉行婚禮後十八個月,克里夫患上嚴重失憶症。一般唇邊疹的單純疹病毒鑽到他腦部,摧毀了整個記憶中樞,包括腦袋的海馬部分以及控制情緒、行為的部分。這疾病稱為單純疹病毒腦炎,美國每年大約有兩千人受感染,如果不及早治療,病人百分之七十會死亡。大難不死者,有半數以上神經受損,只是損害程度很少像克里夫那麼嚴重。
黛博拉說:「克里夫每個清醒時刻,都像是剛剛從夢中醒來。」根據測試,他的記憶只能維持七秒鐘。對他來說任何新資訊,都像雪花落在皮膚上一樣,迅速融化得無影無蹤。」黛博拉現在任職於英國國家衛生署通訊部門。
克里夫患病前,經常每週工作七天,天天工作到半夜。一九八五年春天,他病發了。黛博拉說:「一個星期天晚上,他回到家裡,不斷喊頭痛。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克里夫牙關打戰,頭痛得很,說「好像被鐵鎚猛擊」。黛博拉叫他躺休息,有需要就打電話到她辦公室。但克里夫說:「我忘了你的電話號碼。」他平常是天天都打電話到黛博拉辦公室的。黛博拉把電話號碼寫下來,見他在旁邊註明:「黛博拉‧威寧。」好像跟她並不相熟。
黛博拉覺得不對勁,打電話叫醫生。醫生說是流行性感冒,開了止痛藥緩解頭痛。兩天後,克里夫跟黛博拉說,記不起她的名字。黛博拉再次找醫生。醫生說,克里 夫意識模糊,是因為流感病毒變異,呈腦膜炎症狀。那天晚上,黛博拉回到家裡,發現克里夫失蹤了。她問鄰居,得不到答案,於是打電話給醫生並報警。警察說: 「他只是失蹤了幾小時,如果明天早上還未回家,再打電話來吧。」幾小時慢慢過去,黛博拉憂心忡忡。警察終於打電話來了。他們說克里夫在附近一所警察局,身 體沒有損傷,但神智有點問題:他記不起自己的住址。黛博拉連忙趕去帶他回家。克里夫到了家門都不認得,繼續往前走。
克里夫的體溫升到攝氏四十度。黛博拉叫救護車送他去醫院。他在醫院裡,時而清醒,時而昏迷。醫生要給他做X射線軸向分層掃描以及脊髓穿 刺。黛博拉徬徨不已,連聲說:「老公,千萬不要棄我而去啊,我愛你。」經過漫長的十一個鐘頭,醫生告訴黛博拉說,克里夫患了單純疹病毒腦炎。「死亡的危 險是百分之八十。」 黛博拉目瞪口呆說:「但他從來沒有患疹啊。」醫生解釋說:「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這種病毒,只是潛伏不發。病毒入侵腦部的病例更是非常罕見。」
幾天之前,克里夫和黛博拉還在談生小孩子。克里夫和前妻生育的三個子女都已成年,但他還想和黛博拉生兩個。黛博拉說:「我當時希望盡快懷孕,因為克里夫年紀不小了。現在,他們忽然告訴我克里夫已到了死亡邊緣。」
隨後兩天,黛博拉盡可能守在克里夫床前。第三天,克里夫病情更見嚴重,黛博拉心如刀割,迷惘中聽到醫生說克里夫可能變成植物人。
當時抗疹病毒藥物熱威樂素(acyclovir)剛問世,醫生用來治療克里夫,但病毒已引起腦部腫脹,而顱骨堅硬,把腦髓硬壓回去,壓毀了腦髓。其後幾 個星期,克里夫病情穩定下來,頭痛退了,體溫也恢復正常。但掃描顯示,他的腦部已破壞無遺。劍橋大學著名的記憶和認知力學者芭芭拉‧威爾森教授指出:「病 毒毀了克里夫不凡的腦袋。」
黛博拉說:「克里夫不但忘了過去,也無法記憶新的東西。」他說話變得支離破碎,見到什麼東西都稱為「雞」。醫生拿領帶、鋼筆等問他是什麼,他一律用往日權威的語調回答:「雞。」他開始把話倒轉來說。黛博拉的名字,他忽然記起來了,卻叫她「拉博黛」。
由於掌管行為、個性的額葉受損,克里夫常有奇怪舉動。他會用電動剃刀把臉上所有的毛髮刮得乾乾淨淨,連眉毛都不留,然後還繼續用剃刀刮臉,不能自已。醫生說這叫做重複症。他一度極為孩子氣,會從衣櫃裡跳出來嚇人;有時開車送他回家看看,他會不知危險從行駛著的汽車裡跳出去。 住院三個月之後,克里夫開始變得狂暴。他會抓著護士,把她們的頭往牆上撞去;會擲椅子,甚至會把黛博拉打倒地上。黛博拉說:「不知為什麼,我沒有感到害怕。他依然是我崇敬的人。我知道腦部創傷令他失控。」
克里夫的暴力行為,令其他親友退避三舍。黛博拉晚上空房獨守,往往忍不住撲倒床上號哭,思念當年和她把臂同遊的伴侶。
但克里夫雖然行為丕變,隱約仍然知道黛博拉是他妻子。醫生說,這是因為情緒記憶儲存在病毒傷害較輕的部位。黛博拉無限憐惜地說:「都病成這樣了,他還是會望著我的眼睛,說他愛我。」
由於情緒記憶未完全喪失,克里夫也察覺自己失去了些東西。黛博拉說,看見克里夫努力思考發生了什麼事,但又無法理解,不禁心酸。他有時會啜泣。「要知道自己是誰,又怎樣都想不起,那是多麼痛苦的事。」
有一天,黛博拉把克里夫帶到醫院小禮拜堂,叫他坐在風琴前。克里夫對著樂譜就彈起來。黛博拉說:「那好像有人送他一份大禮。」克里夫再也不能認字,但顯然還能讀樂譜。
紐約一位腦神經專家奧利佛‧薩克斯解釋說:「音樂屬於克里夫的程序式記憶,就像走路或騎腳踏車。」黛博拉說:「他彈琴的時候,似乎和常人無異,但一停下來,就會一臉茫然。」
小禮拜堂成為他們夫婦的小樂園,尤其是在克里夫住院的第二年。克里夫當時已轉到精神病房。黛博拉知道,丈夫終身都需要二十四小時看護,再也不可能回家了,只是醫院不應是他久居之地。他應住在腦部創傷者之家。當時英國還沒有這樣的機構。
一九八六年,黛博拉辭去工作,成立失憶症協會,呼籲當局開辦專門機構照顧失憶病人。她為此奔走,但經濟上終於支持不住,不得不賣掉公寓套房,並在一個藝術 中心兼職以應付開支。有一天,她正要走出門,突然倒在地上,動都不願動,心裡只感到絕望,雙眼沒有一點淚水。她已是欲哭無淚。
有時,黛博拉一個人在家裡,會手打牆壁洩憤。她還會暴飲暴食,體重多次增加了十公斤,然後又節食減去十公斤。她說:「丈夫患病後,我感到永遠填不滿的空虛。」此外還有終身不會生兒育女的殘酷現實。「我不想沒有小孩,但我只要和克里夫生孩子。」
極度憂鬱之餘,黛博拉竟然想到帶克里夫到海邊,和他一起走進海裏,隨波而去。最後,她打防止自殺熱線電話:「我不是要自殺,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朋友、醫生無不勸告黛博拉說,守在丈夫身邊是不行的。她應該設法過新生活。她已經三十六歲了。
八年的日子並不易過。每天早上,克里夫醒來都會說:「我什麼都沒有聽到,沒有看到,沒有碰到,沒有聞到。我是個活死人。我病了多久?」黛博拉會耐心回答,而克里夫又會再問,就這樣反反覆覆,永無終止。到了一九九三年春天,黛博拉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她說:「我初認識克里夫的時候,覺得他正是我要的那種男人,非常非常愛他。但我無法這樣年復一年,天天重複同樣的對話。」
黛博拉決定到美國去。「我以為,只要離開英國,就可以把一切痛苦拋諸腦後。」一九九四年,黛博拉遷居曼哈頓,靠積蓄生活。她去上課,有時寫寫詩,還認識了男朋友。她說:「我交過兩個男朋友,但都只是短暫的情緣。我曾經滄海,心裡只有克里夫。」
她每個星期都打幾次電話回英國給克里夫,告訴他紐約的一切。克里夫已經搬到東蘇塞克斯一所腦創傷者醫護中心,生活得不錯。他服的藥已經調整,暴力行為也消失了。醫護中心職員告訴黛博拉說,克里夫不知道妻子已經遠去。
克里夫在越洋電話裡 仍然認得妻子的聲音,而且總會立刻說:「我愛你。」黛博拉向他訴說自己的新生活,他的回應還是反反覆覆一段話,但這段話比以前更長,而且很多是編出來的。 這在精神醫學上有個專門名詞,叫做「虛構症」(confabulation),即以幻想取代事實而不自知。克里夫會問:「維多利亞女王不是個很棒的女王 嗎?你知道浴缸是她發明的嗎?」
黛博拉發覺自己思念丈夫無時或已,在美國呆了三年,終於決定返回英國。她說:「也許,我愛的是克里夫的靈魂。這和智慧、能力無關,甚至更為重要,等於人的自我。」
跟克里夫在一起很有趣。他常開懷大笑,使其他人也跟著笑,不管他的話多麼幼稚,例如問你是不是英國首相或女王。黛博拉說:「他重視每一個人,因為對他來說,眼前人就是他見到的第一個人。」他很留心聽人說話,回答往往中規中矩,但最後又會反反覆覆說自己那套話。
克里夫住的醫護中心共有十個病人,他一生大概都會住在那裡。黛博拉有全職工作,平日只能和克里夫通電話。週末歡聚,成為兩人生活中的幸福泉源。
二○○二年復活節那天,他們在教堂裡重複結婚誓言。黛博拉告訴記者:「我和丈夫不能有夫妻間的肉體接觸,關係不無缺憾。但我們深愛對方。他對我來說,始終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他無條件的愛我,衷心支持我,對我一心一意。和我一起,就絕對不會想到他人。有多少女人的丈夫會這樣?」
最近一個週末,黛博拉去看克里夫。他房間裡掛滿了失憶前的照片:指揮交響樂團的照片、結婚時的照片等。懸掛這些照片,旨在幫助他認識自己。窗前的白色沙發,是他們當年收到的結婚禮物;角落的衣櫃,則是從家裡搬來的。
房間裡還有鋼琴和小風琴。克里夫坐下來彈鋼琴,聲韻悠揚,一般人會覺得完美無瑕。黛博拉說:「他的拍子有時出錯,以前是絕對不會這樣的。」她坐在鋼琴椅 上,一隻手環腰抱著丈夫,另一隻手拿起樂譜,放在丈夫面前,看著他的手指在琴鍵上飛舞,不禁跟著哼起舒伯特的歌曲,臉上盡是愛慕之情。
星期六, 10月 21, 2006
神鬼無間 The Departed
無間道相似指數 ***網路上很多人說神鬼無間很像無間道。但是神鬼無間本來就是跟香港買了無間道的版權在美重拍,因此兩片的故事大綱基本上並無二致,就是兩個臥底的故事。除此外,兩者相似的程度真的還好。不過也不意外,多半看電影的人就是看一個故事,會有這樣的批評也很自然。很多人喜歡將神鬼無間及無間道中飾演相同角色的演員做個比較。我也不意外,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心理不免就比較起曾志偉vs傑克遜、梁朝偉vs李奧納多、劉德華vs麥特戴蒙。曾志偉vs傑克遜說 實話,我比較偏好曾志偉的演出,因為曾志偉詮釋這個老大的性格是陰險、心機深、重疑心及混混見苗頭不對馬上變成鱉三的嘴臉兼有之。雖然傑克遜演技好也是公 認的事,但是在神鬼無間中他並未跳脫他以往詮釋類似角色的框架。傑克遜並未特別深入去演他的這個角色。他所飾演的老大就是令人強烈地感到是個瘋子而已,角 色性格的層次稍嫌單調了些。我在觀看前,其實心裡還頗為期待傑克遜的演出,畢竟他在神鬼無間中的戲份及重要性比起曾志偉於無間道中來得多且重。過於期待之 下,就令人感到失望。梁朝偉vs李奧納多李奧納多扮演一位臥底於黑道的警察。在李奧納多的詮釋下,這個角色給人的感覺比較像是, 因為長時間臥底而擔心身分曝光下,開始面臨情緒崩潰且極度感到恐懼。相較於梁朝偉所飾演的同一個角色,就令人覺得更加多層且豐富。除了恐懼外,更因為長期 臥底,梁朝偉已經對自己是警察還是黑道的身分感到困惑,而漸漸感到迷惘。此外,梁朝偉所飾演的角色更散發出一種身為臥底深沉且無奈的悲哀。劉德華vs麥特戴蒙大部分的影評都認為麥特戴蒙在神鬼無間中的表現相較於其他人是最不起眼的。此話不能算是有錯,但是更往深層想,麥特戴蒙這個角色是比較沒有張力的而難以著 墨。但是起碼,麥特戴蒙的演出能說服我,他所飾演的角色在局裡地位漸高後,漸漸不耐於傑克遜的指揮,卻又怕傑克遜會洩漏他的身分,讓他所擁有的一切毀於一 旦。簡單的說,麥特戴蒙演的像是一個壞人。或許是偶像吧,劉德華就演的不夠奸,明明是在警局臥底的黑道分子,如果不是劇情的設定如此。怎麼看劉德華還是過 於正氣凜然,是形象拖累,還是放不開?
星期三, 10月 11, 2006
Devil wears Prada
時尚指數 ****這部電影真是賞心悅目,看安海瑟威一套套深具時尚感且具有強烈設計師風格的華服,頗有令人大呼過癮之感。當然,對時尚、穿著視之無趣的人當然會覺得這部片的情節並非特別突出或與眾不同。戲中有幾套安海瑟威的衣服,真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倒不是衣服的設計有多絢麗,剛好相反,讓我佩服的是,個別簡單的單品及飾品,經過設計師、造型師巧手一搭,真是說不出的搶眼。片中也令人見識到,穿衣服對一個人的形象有多麼大的影響了。同時,這部片又再一次讓我感受到梅莉史翠普精湛的演技。片中,梅莉史翠普甚至不用說話,她的眼神及仰頭的角度,就已經將戲中所扮演角色的那種蠻橫、刻薄、冷漠詮釋的入木三分。如果跟她在麥迪遜之橋中,坐在她老公車上心中掙扎著是否要下車跟克林伊斯威特私奔的那幕相比,我甚至覺得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梅莉史翠普。
星期日, 10月 01, 2006
世貿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wen40469641http://us.imdb.com/title/tt0469641/我喜歡這部片的主述,就是強調人在受難時有的互助及愛。但是我不喜歡美國人來拍這部片。我相信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因遭受戰爭、恐怖主義而受無情的傷害的人民一定也存在著相同的愛。只不過這些國家沒有能力去拍這樣的電影,如此歌頌這些所謂美式的高尚情操。因此,當能將電影中的場景置換成不同國家及不同人種時,我想這部電影才算真正成功。要不然充其量只是另一部包裝著美國文化思想的商業電影罷了。
訂閱:
文章 (Atom)